上週末趁著比賽的氣氛,邀上了三兩好友,做了人生第一次大餐,恭喜EDG!
閱讀可以讓每個人都擁有和不同靈魂對話的機會。—— 佚名
自己小時候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:怎麼只知道玩遊戲🎮,沒事就不能看看書📖嗎?難道看書就不是放鬆嗎?
現在長大了,看書確實變成了一種放鬆方式,而玩遊戲已經不能放鬆了,Carry 隊友實在是太累了🐶~
今天這篇文章,借助齋藤孝的《高效閱讀的秘密》這本書提出的55 個讀書小建議💡,聊聊我也真實體會到的閱讀技巧,希望可以拋磚引玉,歡迎交流你們的閱讀心得。
❓本書最先拋出的问题:時間總是不夠用,何時才能讀完一本書?書類令人眼花繚亂,應該先看哪一本?一本書的內容太多,如何吸收有效知識?
🎯本書的目標:很明確,讓讀者養成讀書的習慣。很多人在一開始的時候因為讀書效率低而放棄了讀書,而本質上並不是不喜歡讀書。
閱讀的心態應該是什麼樣的?#
🏁:放輕鬆,不要讓閱讀帶來壓迫感,並保持對讀書帶來驚喜的期待。
本書在開頭先拋出了一些方法🛠:
- 沒必要按順序從頭讀到尾;
- 有時候也可以從第 3 章開始閱讀;
- 記住 30% 左右的內容足矣;
- 從閒暇時間中抽出 3 分鐘讀完一本書;
- 每次將自己的讀書感想記錄到社交平台上,3 行即可。
試著理解這些方法,其實作者就是想讓大家對閱讀這件事不要有太大的壓力。當你卸下或許是來自學生時代的思想包袱之後,比如對語文考試閱讀理解的恐懼😱,你或許能夠重拾讀書破萬卷的自信。PS:不喜歡這本書就換下一本,慢慢來~
我們還要知道不善於讀書和厭惡讀書是有本質區別的,很有可能你只是不善於讀書,而非厭惡讀書。不善於讀書的人有讀書的意願,但是卻因為效率不高等其他原因而放棄了讀書;而當你善於讀書之後,你又會發現讀書帶給自己的驚喜超乎想像。
比如在我讀完查理芒格的《窮查理寶典》後,裡面的多元化思想讓我對各行各業充滿了好奇,感覺有無窮無盡的知識在等著我,這種即將去赴約的感覺非常棒。
💡:恰巧最近發現了一位 up 主和 b 站合作開了一門通識課 ——林超:給年輕人的跨學科通識課,感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~
- 打破文理商分科的僵化世界
- 包含 25 節課 22 個學科 120 個思考模型,100 元(理性消費,此條免費)
從什麼樣的書籍開始閱讀?#
🏁:不宜過長的篇幅,熟悉的領域,感興趣的主題,喜歡的作者。
如果是剛開始閱讀的習慣,不建議讀太長的書,這樣容易產生挫敗感;不過也可以把一本很厚的書按章節或板塊給自己規劃時間,把大目標變成很多個小目標,不要一開始就讓自己覺得目標遙不可及。
而且,同一時間段可以規劃多本書一起閱讀,這幾天看這本書看膩了,可以換個口味看另一種類型的書,過幾天可能又會想念前面那本書了,再換回來閱讀,如此循環往復,一下子就同時看完了多本書!當然這是我的閱讀習慣,和勞逸結合有點異曲同工之妙,但和談戀愛的規則還不太一樣🤫。
然後,熟悉的領域可以降低你讀書的門檻,提高舒適度,還可能刷新你的認知;感興趣的主題和喜歡的作者都可以提高書本📖對你的吸引力,維持你讀書的動力,還可能在你的技能樹🌲上添加新的技能點。
比如我想了解了解中國文明的發展史,所以最近在看林漢達、曹余章先生的《上下五千年》這本書,這是一本通俗歷史讀物,從開天闢地的神話,一直講到大貪官和珅,總共 262 個歷史故事。全書 43 萬字,對我來說也算是篇幅比較長的書了。我可能看完一個朝代的故事,就想放下這本沉重的歷史書(雖然我在微信讀書上感受不到它真實的重量),看看其他書或者其他類型的讀物。歷時一個多月,目前也已經看了 44% 了,在這個過程中,陪跑者有《腸子的小心思》(有寫推送:小科普 |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腸胃小心思)、《高效閱讀的秘密》、《高效休息法》、《投資最重要的事》、《刑法學講義》等等,前面幾本都已經看完了,一般同時看的也就 3 本書左右,對我來說再多點可能就要用到高科技了。
PS:對於國外的書,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譯者;可以關注那些修訂過很多次的書,這至少能說明它通過了市場的考驗。
什麼條件下更適合閱讀?#
🏁:固定場景(帶有一點噪音的環境),限時。
1)固定閱讀場景,集中精力去閱讀。
什麼樣的場景比較合適呢?早晨沙發上🛋️,上班地鐵上🚉,辦公室午飯後🥣,回家洗澡後🛀,睡覺前床上🛏️?選擇一個你通常不會被打擾的場景,進入作者呈現給你的世界吧~此外,你可能深有體會,在周邊有雜音或人來人往的環境裡,自己反而更容易集中注意力。
2)明確這次閱讀的時長,以及讀完這本書的時間。
給這次閱讀限定時間,就像DDL的存在一樣,能讓人更加專注;還可以嘗試,限定自己和這本書的相處時間只有 1 周或者 2 周,然後無論如何,最後一天一定要讀完最後一頁,這樣自己可以隨時調整閱讀節奏,準時獲取讀完後的成就感,讀完之後覺得不錯再精讀喜歡的部分,或者去下一個書本的世界。不過我一般沒有明確限定讀完某本書的時間,享受過程即可,有機會也來嘗試嘗試上面這個方法。
剛拿到書時應該怎麼開始?#
🏁:前言、目錄、字數 / 頁數、評價;忌一股腦兒從頭讀到尾。
1)看前言,主要是聽聽作者在你讀這本書之前想對你說的話,一般會包括他 / 她寫這本書的初衷、這本書想給讀者呈現的內容以及他 / 她寫作過程中的一些心路歷程等等。也就是,前言可以給你一個預期,讓你對全書有一個第一印象。
2)翻翻目錄,可以看看整本書的結構,了解作者會從哪些方面進行分享,如果作者在每個章節開頭或末尾還寫了總結性的话,也可以去瞅一瞅。這樣,你就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全書的大致輪廓,讓書更有親切感,在真正讀的時候也可以知道自己在一個什麼樣的階段。
3)清楚這本書的字數和厚度,是方便你估計讀這本書的時長,或者也是你讀完這本書的難度,自己提前做好心理準備。
4)適當關注這本書的評價🌟,包括豆瓣評價、微信讀書上的評價、身邊人的評價,都可以讓你對全書有一個預期,多關注書中的亮點,而不是缺點。如果評價很低或者不符合自己的預期,完全可以去找下一本,很有可能有更合適的替代讀物;如果你是已經買了才發現,那當我沒說就好了,理論上每本書都會有它的亮點所在,而關鍵在於你用多少時間可以把亮點挖掘出來。
除此之外,也可以關注關注作者的親身經歷、時代背景以及類似同主題的書籍,這些對於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都是不錯的前期準備。
忌:一股腦兒從頭讀到尾。
這一點可能不包括某些類型,比如小說,看小說可能永遠充滿未知🥸會更好。
但這一點對於大多數類型的書都適用,從寫書的角度也是一個道理。不說寫書,比如我寫這篇文章,我很難一氣呵成從頭寫到尾,而是:
- 首先,把全文的前言寫出來,表達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和它想給讀者帶來的內容;
- 然後,寫每一小節的標題,建立文章的整體結構,在寫標題的時候,還會順便給每小節寫上幾句話,想到什麼寫什麼,大概就是這一小節我想表達的;
- 接著,才是填充每小節的內容;
- 最後,再回顧全文,對於不合適的文段,做一些修修補補。
總之,不要執著於一次就寫好、一遍就過的方式,這樣反而容易停滯不前,閱讀也是相似的。
讀書時除了看,還能做些什麼?#
🏁:聽、嗅、嚐、摸。創造讀書的節奏感,動手標記。
1)不只是音樂的世界需要節奏感🎵,讀書的世界也需要。
這種節奏感可以來源於翻頁的那隻手,提醒它翻頁的動作要優先。想閱讀長篇著作,張弛有度的閱讀方式是關鍵,對於那些毫無興趣的內容,完全可以30 秒快進或 2x 倍速快讀,平時看劇不也是如此嘛。這樣不論多麼厚的長篇著作,只要能按一定的節奏閱讀,就一定能有條不紊地讀到最後。
快去試試一頁頁快速翻過一知半解的內容,只精讀高潮部分的方法吧~
2)劃線做標記📒,適當的時候附上自己的看法。
至於劃線的方式,可以參考微信讀書裡的三種線型:黃色高亮、橙色下劃線、藍色波浪線,它們的用法自己拿捏:
- 黃色高亮—— 核心觀點,比如讓人頓悟或統領全文的內容;
- 橙色下劃線—— 閃光點,比如值得回味或深度挖掘的地方;
- 藍色波浪線—— 小寶藏,可以是自己感興趣或對自己有用的點。
除了劃線,還可以在合適的內容上附上自己的想法,想到什麼說什麼,不要猶豫。也許十年後再來讀這本書,那會是一種奇妙的體驗,你會有新的體會,亦或是反駁十年前的自己。比如在我面試找工作的那段日子,我看梭羅的《瓦爾登湖》這本書,我感覺它表達的思想和我找工作時的狀態是矛盾的,因為它不斷地告訴我,生活一切從簡,遠離物質,遠離城市,在一個寧靜的湖邊蓋一個自己的房子,過與世無爭的生活,無比幸福。我很期待十年後再來看《瓦爾登湖》,我又會有什麼樣的體會,是不是心中早已有一個瓦爾登湖。
總之,做標記的這個過程,其實就是深度思考、知識轉化的過程,它不僅可以讓你在回顧的時候快速拾起全書的亮點,還可以為你積累聊天的素材、生活的靈感,還可以讓你和從前的自己進行思想上的碰撞。
PS:
- 對於想讀但很難讀懂的書,可以去找相應的解讀文章或視頻,聽聽不同視角上的讀書感受。
- 讀完一本書後,試著在書的扉頁,寫上自己在什麼季節🍁、什麼地方💺讀了這本書,這也是美好回憶的印記。
- 家裡有浴缸🛁的,也可以嘗試作者提出的 “沐浴讀書”,聽起來很享受。
如何把書轉換成自己的能量?#
🏁:尋找 3 個閃光點,30 秒概括,寫一篇文章...
1)每本書都會有它的閃光點📸️,找出三個你認為最重要的,記下來,就是自己或許能用到的能量。
2)如果讓你把這本書推薦給別人,試著用 30 秒⏰介紹它,這或許也是你寶貴的收穫。
3)寫一篇文章📃也是一種不錯的轉換方式,你現在在讀的文章就是其產物,希望你能感受到作者或是我傳遞的能量。
其他推薦文章:
當然,轉換方式不僅限於以上。分享一個不放棄讀書的技巧,就是保持讀完後的成就感,認同自己的收穫值得所花的時間。
去挑戰自己吧!#
讀書並非單純地汲取知識,其本身就是一種創造行為。你有什麼高效閱讀的小技巧嗎?歡迎留言分享!
附:齋藤孝《高效閱讀的秘密》——微信讀書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