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分享的是:基礎篇(調試測試和發布階段)。
06 | 透過注入動態庫實現極速編譯調試?#
雖然我們可以透過將部分代碼先編譯成二進制集成到工程裡,來避免每次都全量編譯來加快編譯速度,但每次編譯還是需要重啟 App,再走一遍調試流程。
那麼原生代碼怎樣實現動態極速調試呢?我們先看看有哪些工具實現了動態調試:
1)Swift Playground,任何代碼修改都能實時反饋出來;
2)Flutter Hot Reload,Flutter 會在點擊 VSCode 調試欄的 reload 按鈕後,查看自上次編譯後改動過的代碼,重新編譯涉及到的代碼庫,還包括主庫及其相關聯庫。這些重新編譯過的庫都會轉換成內核文件發到 Dart VM 裡,Dart VM 重新加載新的內核文件,載入後使 Flutter framework 觸發所有 Widgets 和 Render Objects 進行重建、重佈局、重繪。
那麼,Cocoa 框架想要達到極速調試應該要怎麼做呢?
Injection for Xcode#
Injection 工具可以動態地將 Swift 或 Objective-C 的代碼在已運行的程序中執行,以加快調試速度,同時保證程序不用重啟。
工作原理:Injection 會監聽源代碼文件的變化,如果文件被改動了,Injection Server 就會執行 rebuildClass 重新進行編譯、打包成動態庫,也就是 .dylib 文件,然後使用 writeSting 方法通過 Socket 通知運行的 App。原理示意圖如下:
07 | OCLint 、Clang 和 Infer ,靜態分析工具比較#
首先介紹三個常用的複雜度指標,靜態分析工具可以借助它們來分析代碼是否需要優化和重構。
- 圈複雜度,指的是遍歷一個模塊時的複雜度,這個複雜度是由分支語句比如 if、for,還有運算符比如 &&、|| 等等共同確定的。一般來說,圈複雜度在 11 以上時就非常高了,這時需要考慮重構,不然就會因為測試用例的數量過高而難以維護。
- NPath 度,指一個方法所有可能執行的路徑數量。一般高於 200 就需要考慮降低複雜度了。
- NCSS 度,指不包含註釋的源代碼行數。NCSS 度過大表示方法或類做的事情太多,影響代碼的維護性和可讀性,應該拆分或重構。一般方法行數不過百,類的行數不過千。
再提前申明使用靜態分析工具的兩大缺陷:
- 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。相比於編譯過程,靜態分析本身就包含了編譯最耗時的 IO 和語法分析階段,當發現深層次程序錯誤時,還會對當前分析的方法、參數、變量去和整個工程相關代碼一起做分析。
- 只能檢查出那些專門設計好的、可查找的錯誤。對於特定類型的錯誤分析,還需要開發者靠自己的能力寫一些插件並添加進去。
下面正式比較 3 款常用靜態分析工具:
- OCLint 是基於 Clang Tooling 開發的靜態分析工具。
- Clang 靜態分析器基於 C++ 開發的開源工具,是 Clang 項目的一部分,構建在 Clang 和 LLVM 之上。
- Infer 是基於 OCaml 語言編寫的 Facebook 開源靜態分析工具。
靜態分析工具 | 優點 | 缺點 |
---|---|---|
OCLint | 檢查規則多、定制性強 | 可定制度過高,易用性較差 |
Clang 靜態分析器 | 與 Xcode 的集成度高,支持命令行 | 檢查規則少,檢查粒度較粗 |
Infer | 效率高,支持增量分析,也可小範圍分析 | 可定制性中等 |
綜合來看,Infer 在準確性、性能效率、規則、擴展性、易用性整體度上的把握是做得最好的,值得一試。
參考資料:
08 | 如何利用 Clang 為 App 提質?#
除了之前提到的 Clang 靜態分析工具,基於 Clang 還可以開發出保障 App 質量的系統平台,比如CodeChecker,具備了代碼增量分析、代碼可視化、代碼質量報告生成等能力,或者在線網頁代碼導航工具,比如 Mozilla 開發的 DXR,方便在便攜設備上去操作、分析問題。
什麼是 Clang?#
我們先看看iOS 開發的完整編譯流程圖:
其中,左側黑塊 Clang 是 C、C++、Objective-C 的編譯前端, Swift 有自己的編譯前端 SIL optimizer。
Clang 是基於 C++ 開發的,其源碼質量非常高,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,比如說目錄清晰、功能解耦做得很好、分類清晰方便組合和復用、代碼風格統一而且規範、註釋量大便於閱讀等。並且,它不光工程代碼量巨大,而且工具也非常多,但相互間的關係複雜,好在 Clang 提供了一個易用性很高的黑盒 Driver,封裝了前端命令和工具鏈命令,大大提升了其易用性。
Clang 做了哪些事?#
1)對代碼進行詞法分析,切分成 Token。
Token 類型分為 4 類:
- 關鍵字:語法中的關鍵字,比如 if、else、while、for 等;
- 標識符:變量名;
- 字面量:值、數字、字符串;
- 特殊符號:加減乘除等符號。
2)再進行語法分析,將 Token 組合成語義生成節點,從而構成抽象語法樹(AST)。
節點主要分成 Type 類型、Decl 聲明、Stmt 陳述這三種,通過擴展這三類節點,就能夠表現出無限的代碼形態。
Clang 提供了什麼能力?#
Clang 為一些需要分析代碼語法、語義信息的工具提供了基礎設施: LibClang、Clang Plugin 和 LibTooling。
LibClang#
LibClang 可以訪問 Clang 上層高級抽象的能力,比如獲取所有 Token、遍歷語法樹、代碼補全等。由於 API 很穩定,Clang 版本更新對其影響不大。但是,LibClang 並不能完全訪問到 Clang AST 信息。
Clang Plugins#
Clang Plugins 是在運行時由編譯器加載的動態庫,可以讓你在 AST 上做些操作,並集成到編譯中,成為編譯的一部分。
LibTooling#
LibTooling 是一個 C++ 接口,通過 LibTooling 能夠編寫獨立運行的語法檢查和代碼重構工具。
與 LibClang 相比,它的接口沒有那麼穩定,需關注 AST 的 API 升級,也無法開箱即用;與 Clang Plugins 相比,它無法影響編譯過程。但是,它能夠完全控制 Clang AST ,並可以獨立運行。
相關資料:
Tutorial for building tools using LibTooling and LibASTMatchers(使用 LibTooling 構建一個語言轉換工具)
09 | 無侵入的埋點方案如何實現?#
在 iOS 開發中,埋點可以解決兩大類問題:1)了解用戶使用 App 的行為,2)降低線上問題的分析難度。
常見的埋點方式主要包括三種:
1)代碼埋點:手寫代碼來埋點。特點是埋點精確,方便調試,但開發和維護的工作量較大。
2)可視化埋點:將埋點增加和修改的工作可視化。特點是提升埋點體驗。
3)無埋點:更確切地說是 “全埋點”,埋點代碼不會出現在業務代碼中。特點是容易管理和維護,但只能針對通用的埋點需求。
可視化埋點和無埋點,都屬於無侵入的埋點方案,那麼該如何實現呢?
運行時方法替換#
在 iOS 開發中最常見的三種埋點,就是對頁面進入次數、頁面停留時間、點擊事件的埋點。
對於這三種常見情況,我們都可以通過運行時方法替換技術來插入埋點代碼,以實現無侵入的埋點方法:
1)先寫一個運行時方法替換的類 SMHook,加上替換的方法 hookClass:fromSelector。
2)根據埋點類型確定要替換的方法和標識符,在 +load () 方法裡使用 SMHook 進行方法替換。
下面為無侵入埋點 - 運行時方法替換信息對照表,僅供參考:
無侵入埋點-運行時方法替換信息埋點類型 | 替換方法 | 標識符 |
---|---|---|
頁面進入次數、頁面停留時間 | UIViewController 的生命週期 | NSStringFromClass([self class]) |
UITableView(特例) | setDelegate | NSStringFromClass([self class]) |
點擊事件 | 點擊事件的方法 | NSStringFromSelector(action) + NSStringFromClass([target class]) |
手勢事件 | initWithTarget:action: | NSStringFromSelector(action) + NSStringFromClass([target class]) |
事件唯一標識#
一個視圖下相同 UIButton 的不同實例,僅僅通過 “action 選擇器名”+“視圖類名” 的組合還不能夠區分開。這時,我們就需要有一個唯一標識來區分不同的事件。
每個子視圖在父視圖中都會有自己的索引,可以結合它生成事件唯一標識。特例:UITableViewCell 可以通過 indexPath 來確定每個 Cell 的唯一性;UIAlertController 可以通過內容來確定它的唯一標識...
但是,事件唯一標識的準確性難以保障(如視圖層級在運行時被更改,因需求迭代頁面更新頻繁),所以通過運行時方法替換進行無侵入埋點方案,一般只是用於一些功能和視圖穩定的地方。
思考:是否可以使用 Clang AST 的接口,在構建時遍歷 AST,從而將所需要的埋點代碼加進去。
10 | 包大小:從資源和代碼層面瘦身#
蘋果對 iOS App 大小有嚴格限制:下載大小(200 MB)超限會阻礙用戶在蜂窩網絡下載 App ,影響新用戶轉化;可執行文件 text 段大小(iOS 7-:80MB,iOS 7 - 8:60MB,iOS 9+:500MB)超限將導致 App 審核被拒,影響 App 上架;另外,App 包體積過大,還會影響用戶升級率。
所以,控制包大小至關重要。接下來,介紹一些常見的包大小瘦身方法。
官方 App Thinning#
App Thinning 是由蘋果公司推出的一項改善 App 下載進程的新技術,主要解決用戶下載 App 耗費過高流量,以及佔用 iOS 設備過大存儲空間的問題。
兩個瘦身點:
- 圖片資源尺寸。根據 iOS 設備屏幕尺寸來匹配不同尺寸的資源,比如,iPhone 6 只會下載 2x 分辨率的圖片資源,iPhone 6plus 則只會下載 3x 分辨率的圖片資源。
- 芯片指令集架構文件。用戶下載時就只會下載一個適合自己設備的芯片指令集架構文件,因為 App 也會有 32 位、64 位不同芯片架構的優化版本。
三種瘦身方式:
- App Slicing :在你向 iTunes Connect 上傳 App 後,對 App 做切割,創建不同的變體,以適用不同的設備。
- On-Demand Resources :主要是為遊戲多關卡場景服務,根據用戶的關卡進度下載隨後幾個關卡的資源,並且已經過關的資源也會被刪掉,這樣可以減少初裝 App 的包大小。
- Bitcode :針對特定設備進行包大小優化,優化不明顯。
如何使用呢?
這裡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 Xcode 和 App Store 幫你完成的~
你只需要通過 Xcode 添加 xcassets 目錄(File > New File > Asset Catalog),然後將 2x 分辨率和 3x 分辨率的圖片添加進來。
芯片指令集架構文件按照默認設置, App Store 會根據設備創建不同的變體,每個變體裡只有當前設備需要的指令集文件。
無用圖片資源#
推薦開源工具: LSUnusedResources ,可以通過直接添加規則來處理,相當於幫你做了以下 4 步:
- 通過 find 命令獲取項目中的所有圖片資源文件;
- 通過 find 命令和正則匹配找出源碼中使用到的資源名;
- 上述兩者取差集,得到的就是無用資源了;
- 最後,可以通過系統類 NSFileManger 來刪除無用資源。
圖片資源壓縮#
推薦的壓縮方案:轉成 WebP 格式(Google 開源項目;壓縮率高,支持有損和無損兩種壓縮模式;支持 Alpha 透明和 24-bit 顏色數,不會像 PNG8 那樣因為色彩不夠而出現毛邊)。
相關的壓縮工具: cwebp(Google,命令行)、iSparta(騰訊,GUI)。
需權衡的地方:顯示 WebP 圖片需要使用 libwebp 進行解析(libwebp Demo),其在 CPU 消耗和解碼時間上會比 PNG 高兩倍,這又是空間和時間上的取捨了。
作者建議:
1)圖片大小超過 100KB,考慮使用 WebP ;
2)否則,可以使用 TinyPng (網頁工具)或者 ImageOptim (GUI 工具)進行圖片壓縮。
代碼瘦身#
App 的安裝包主要是由資源和可執行文件組成的。
那麼聊完了資源瘦身,接下來就是對可執行文件進行瘦身,也就是找到並刪除無用代碼的過程,思路類似找無用圖片資源的 4 步走。
1)首先,通過 LinkMap 找出方法和類的全集;
獲取 LinkMap :將工程文件 > Targets > Build Setting 裡的 Write Link Map File 設置為 Yes,然後指定 Path to Link Map File 的路徑,即可在每次編譯後得到 LinkMap 文件。
LinkMap 文件的組成如下圖所示:
- Object File:代碼工程的所有文件;
- Section:代碼段在生成的 Mach-O 文件裡的偏移位置和大小;
- Symbols:每個方法、類、block,以及它們的大小。
2)然後,找到使用過的方法和類;3)取二者的差集得到無用代碼;4)最後,由人工確認無用代碼可刪除後,進行刪除即可。這些過程共有 3 種方式選擇:
A. 使用 MachOView 軟件查看 Mach-O 文件。
在 Section 信息中,__objc_selrefs 里是被調用過的方法,__objc_classrefs 里是被調用過的類,__objc_superrefs 里是調用過 super 的類。
但是,這些不包括運行時動態調用的方法(因為 Objective-C 的動態性),還需要二次確認。
B. 直接使用 AppCode 軟件找到無用代碼。
前提:工程代碼量沒有達到百萬行。
通過 AppCode > Code > Inspect Code 分析完後,Unused code 里展示了所有的無用代碼。
但是,也有一些情況會被誤判為無用,也需要人工二次確認,如:
- performSelector 方式調用的方法,如 [self performSelector:@selector (xxx)];
- 在子類中使用的父類方法;
- 運行時聲明的類,如 NSClassFromString 調用的類、[[self class] xxx] 這樣不指定類名被使用的類、使用 registerClass 的 UITableView 自定義的 Cell;
- 通過點的方式使用的屬性;
- JSONModel 里定義的未使用的協議...
C. 運行時檢查類是否真正被使用過。
通過方式 1 和 2 找到並刪除了無用代碼,但包裡可能還存在無用代碼,比如在執行靜態檢查時被用到的代碼,在線上可能連它們的入口都沒有了,更不用說被用到。
ObjC 的 runtime 源碼裡,有一個判斷類是否初始化過的函數 isInitialized,並且它返回的結果會保存到元類(class_rw_t 結構體 flags 信息的第 1<<29 位)。
具體編寫運行時無用類檢查工具時,我們通過這個是否初始化的信息:
- 先在線下測試環節檢查所有類,查出沒有初始化的類;
- 然後在上線後對沒有初始化的類,進行多版本觀察;
- 確認真正沒有用到的類後,刪掉。
11 | 熱點問題答疑(一):基礎模塊問題答疑#
動態庫加載方式#
有兩種:
- 在程序開始運行時通過 dyld 動態加載。通過 dyld 加載的動態庫,需要在編譯時進行鏈接,鏈接時會做標記,綁定的地址在加載後再決定。
- 顯式運行時鏈接,即在運行時通過動態鏈接器提供的 API dlopen 和 dlsym 來加載。這種方式,在編譯時是不需要參與鏈接的。不過,通過這種運行時加載遠程動態庫的 App,蘋果公司是不允許上線 App Store 的,所以只能用於線下調試環節。
App 啟動速度的相關問題#
學習匯編學到什麼程度合適?
- 如果工作不涉及逆向和安全領域,能夠看懂匯編代碼就非常不錯了;
- 如果你想學匯編語言的話,多動手去編寫和調試代碼,同時結合使用 Xcode 工具。
參考資料:
Mike Ash 的 “Dissecting objc_msgSend on ARM64”,剖析 objc_msgSend 源碼,詳細講述了裡面的 ARM64 匯編代碼。
額外推薦:
只有掌握了某個方面的知識,才能在碰到問題時想到用這個知識去解決問題,所以至少先了解這些知識吧~